他是“文革”后恢复高考的关键人物,是80年代教育改革的先驱,是当时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。
在他的带领下,众多优秀的学子脱颖而出,著名学者易中天、邓晓芒,企业家雷军、陈东升,作家野夫,主持人窦文涛,都是他的学生——这一教育奇迹被后来人称作“珞珈山奇迹”。他还曾在80年代初力邀“无人接收”的杨小凯入校任教,保护了当时“政治不合格”的赵林,并用5个本科生从新疆手里换回了易中天。他的敢作敢为,他的自由包容,成就了1949年后中国最好的一段大学记忆。他就是被誉为“当代蔡元培”、于1981-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改革家:刘道玉。
有人说,武大最耀眼的不是樱花,而是刘道玉和他的时代,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不只有民国的蔡元培,还有80年代的刘道玉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推动全国教育改革的先驱,却在1988年收到一纸罢令,不得不离开武汉大学。他走后不久,改革的风气骤然发生变化,不只是教育,整个80年代的浪潮都结束了。刘道玉1933年出生于湖北枣阳的一个小村庄,他先后学习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与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。那时刘道玉的偶像是诺贝尔,并立志成为一名“诺贝尔式”的伟大化学家。然而,人生总是充满偶然,“文革”结束后不久,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任命为教育部高教司司长,从此踏上了一条更加波澜壮阔的全国教育“改革”之路。在高教司期间,刘道玉直接参与了高教战线上的“拨乱反正”和“恢复高考”工作,在他的授意下,1977年8月6日,时任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的查全性第一个在教育座谈会上提出“恢复高考”的议题,邓小平在会上直接拍板决定:今年就改!
恢复高考是改革中的一件大事,然而,刘道玉所做的更大贡献,是针对大学体制进行的一系列直接性的制度变革。1979年,刘道玉回到武汉大学主持改革工作,并于1981年正式担任武汉大学校长。在任期间,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性地实行了学分制、主副修制、自由转学制、插班生制、教授定编制等一系列新制度。
此外,他还鼓励学生自由恋爱,支持学生如果老师的课讲得不好,可以不去听课。更重要的是,他所做的几乎所有改革措施,都不曾事先向上头打报告。他认为,校长有责任也有权力治理、改变自己的学校制度——他是“校长负责制”的践行者,也是“校长-老师-学生”共治校园的共建者。
在他的开创下,武汉大学一系列新制度瞬间传递至全国,成为80年代大学改革的领航与标杆。然而,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,1988年2月10日,正值春节前一周,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,刘道玉突然收到“罢免他校长一职”的通知。一时间,全校哗然,一位教授对他说:“道玉同志,你被免职是因为你的观念超前了,改革的步伐太大了,致使那些‘九斤老太们’不能容你。”而一位参与“扳倒”刘道玉的人却洋洋得意道:“我把刘道玉整倒了,真是痛快得很,我毫不手软,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。”
对于自己被“毫无原由”的罢免,刘道玉当然怨恨,但他更多的应该是遗憾。在被罢免前夕,他还在着手制定“武汉大学第二个五年教育改革规划”,第一阶段的改革成效非常好,而第二阶段更加深化的改革还未开头,便已夭折。这是刘道玉个人的遗憾,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以及整个教育改革的遗憾?刘道玉一生心血为教育改革,为此还曾拒绝了教育部要职、武汉市市长等多个任命安排,最终却落了个孑身退场的结局。2013年3月,武汉大学新任党委书记韩进来看望已经80岁高龄的老校长,向他询问当年的第二个改革规划是什么,韩进听后直呼:“道玉校长,如果您的那些改革措施实现了,其影响不仅仅是在国内,而且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!”然而,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的遗声。为弥补这份遗憾与损失,2019年底,86岁高龄的刘道玉开始执笔撰写一部关于80年代教育改革的亲历回忆录,并将自己被罢职前夕设想的改革计划全盘托出,作为书的最后一章。在这部《其命维新:刘道玉口述史》中,他从1979年辞去教育部职位、来到武汉大学主持改革工作开始写起,不仅完整记述了武汉大学改革的全部过程、举措,还将自己的种种教育理念、改革理念娓娓道来,这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仍是一座思想宝库。尤其是他那份未完的“第二个五年改革规划”,对于今天的教育变革仍是一剂“醍醐灌顶”的猛药。教育的重要性从来不需多言,它不仅关乎整个国家社会,更关乎每一个个体的灵魂与思想自由。在这个我们依旧需要教育变革的时代,力荐刘道玉先生所著《其命维新:刘道玉口述史》,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:
革命与反革命:革命不断推进,一次比一次暴烈
鲁迅笔下那一个个冷漠的看客
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
《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》:读懂现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
看狂热的红卫兵运动是怎样拉开序幕的(阅后即焚)